資訊動態
資訊動態
1925年,上海大學西摩路校舍被關閉后,革命的火種并沒有熄滅。因為五卅運動的深遠影響,全國各地優秀的學生們都被吸引來到這所革命的大學。來自安徽涇縣的王稼祥來到上大附中讀書,來自江蘇無錫的秦邦憲、來自四川潼南(今重慶)的楊尚昆等青年學生也紛至沓來,考入了上大社會學系。與此同時,松江第一位共產黨員侯紹裘也來到上大附中擔任校務主任。隨著革命形勢的變化,上大師生一邊學習理論知識,一邊參與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在實踐中學習革命知識。然而,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上海大學再次被封。師生們或投筆從戎,奔赴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的戰場,或遠赴莫斯科中山大學繼續深造,將革命的火種撒播到更廣闊的天涯。
導演手記
文 | 金瑩
制作歷史紀錄片很多年了,但是第一次接觸到《紅色學府》這個選題時還是有點吃驚。作為上海本地人,對上海大學可以說完全不陌生,作為一名歷史紀錄片導演,對近代重要事件和歷史人物也比較熟悉,但是翻看上海大學的早期歷史,意外發現這兩者的結合居然是我的空白。楊尚昆、王稼祥、秦邦憲等一批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居然都是在1925年五卅運動之后來到上海大學的。也是這點,引起了我作為導演的興趣:這所學校究竟有怎樣的魔力,可以吸引到那么多優秀人才?
我所制作的《紅色學府》第三篇章、也是最后一個篇章《在天涯》,講述的是上海大學搬到師壽坊校舍前后一直到1927年被迫封校的這段時間里師生們的故事,也包括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等歷史事件,同時延伸到了后來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時間跨度從1925年一直到全國解放,還連接到了1983年、1994年上海大學的復校和2022的今天,新一屆的學生們又來到了這所紅色學府。在《紅色學府》三個篇章中,我這部分涉及的時間跨度最長,歷史事件最多,制作難度也比較大。怎樣合理安排每個主要人物的故事、怎樣把歷史事件、校史發展、人物命運有機結合起來,是我這集的重點和難點。

上海大學師壽坊校舍
因為涉及人物眾多,我們決定沿著人物軌跡尋找他們與上海大學的蛛絲馬跡。我們來到了位于重慶潼南縣的楊尚昆故里,和位于重慶市中心的重慶地委舊址,拍攝了有關楊尚昆和他的四哥楊闇公的一些重要地標,也有幸采訪到了楊闇公的后人。很早就接受馬克思主義先進理念的楊闇公其實就是建議楊尚昆到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去讀書的最重要的影響人。同時,我們從專家采訪中得知,楊闇公的摯友、無產階級革命家吳玉章在五卅運動發生時,就在上海南京路的布店里頭,所以五卅運動時上海大學所起到的作用,他是親眼目睹的。這兩位都是決定楊尚昆去上海大學社會學系讀書的最直接的影響人。

楊闇公(右一)與吳玉章(左一)合影
攝制組在楊尚昆故里拍攝
我們也去了安徽蕪湖,在8月最熱的天氣里,冒著40度的高溫拍攝了王稼祥紀念園中的重要場景,并跟著王稼祥的兩位侄孫吳志剛和吳志力老師,一起尋找王稼祥現今唯一留存下來的在圣雅各中學前拍攝照片的具體位置。我們也來到了安徽涇縣,在王稼祥故居紀念館拍攝了他從圣雅各中學退學后所待的房間。也是在老家,王稼祥從報紙上看到了上大附中招收教會學校退學學生的廣告,從此投身革命,四海為家。
攝制組在王稼祥紀念園拍攝
我們也在蘇州找到了好幾處秦邦憲聲援五卅運動的重要場所。因為疫情關系,我們請了蘇州電視臺的編導幫我們代拍了部分蘇州的內容,了解到了秦邦憲在蘇州聲援上海五卅運動的具體細節。也是這段經歷,讓他在從蘇工專畢業之后,拒絕了無錫一所中學的聘書,轉而投奔他所向往的學校——上海大學。
我們也在上海川沙、松江、南匯等地尋找上海大學中學部主任侯紹裘和社會學系學生林鈞的蛛絲馬跡,同時也走訪了上海特別市臨時市政府舊址的所在地,回顧這兩位曾經擔任過上海特別市臨時市政府委員的生平事跡。上海特別市臨時市政府委員的合影,我之前在制作關于建黨百年的紀錄片《誕生地》時也有涉及,但經過這次的拍攝,我才發現原來這張12個人的合影中居然有3位上大師生。占據了如此高的比例,可見當時上大的影響之大。
上海特別市臨時市政府委員合影
前排左一何洛、后排左一林鈞、后排左二侯紹裘均為上大師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制作關于林鈞的故事時,發現了周大根、郭毅、盛幼宣等人的故事。他們曾經是林鈞任職小學的學生,年齡比他小大概10歲左右,但之后又同他一起考入了上大社會學系。周大根、盛幼宣還跟隨林鈞參加了南昌起義。他們都出生在上海南匯地區,于是在上大有了這么一個南匯的小團體。我從周大根后人手中得到了一份周大根作詞、林鈞審定的歌曲《“五卅慘案”周年紀念歌》的簡譜和歌詞。這首歌誕生于五卅運動十周年之際,當時我就很好奇,為什么五卅對于他們來說這么重要?這首歌唱出來,究竟是怎樣的旋律?于是在攝制組的推動和周大根后人的熱心聯系下,我們有幸請上海市秋萍學校(周大根紀念學校)的師生們復原了這首歌曲。相隔幾十年的歲月,因為制作《紅色學府》的契機,上海的上空中再次飄蕩起了這首歌的歌聲。

攝制組在上海市秋萍學校(周大根紀念學校)
拍攝師生們演唱《“五卅慘案”周年紀念歌》
在制作片子的過程中,我們也幫助周大根后人解決了一個長久以來的疑問。周家收藏有一張珍貴的照片。1935年五卅慘案十周年之際,林鈞等人在五卅烈士公墓小學前拍攝了一張合影。但這張照片中,周大根到底是哪一位,周家后人也遲遲沒有確定。本來我想把這個作為一條尋找歷史的線索放在片子里,但最終因為一直沒有什么進展而作罷。在片子即將完成時,我偶然在《紅色學府》第二篇章中看見一張1926年的孔另境的照片,就感覺非常像合影中坐在林鈞身邊的一位,而這位周家后人還曾經懷疑過是否是周大根本人。后來經由孔另境的女兒孔海珠老師確認,坐在林鈞身邊的那位確實是孔另境。這樣一來,周大根也隨之確認了。這張照片的發現對于周家和孔家來說,都有新的發現。

1935年林鈞等人在五卅烈士公墓小學前合影
前排坐中間者林鈞(曾在上大社會學系就讀)
前排左二郭毅(曾在上大社會學系就讀)
前排右二孔另境(曾在上大中國文學系就讀)
前排右一周大根(曾在上大社會學系就讀)
在制作歷史紀錄片中,其實有很多類似這樣影響現實的時刻。讓歷史照進現實,讓歷史的細節更豐滿可信,讓歷史故事能被更多年輕人接受,這是我們作為紀錄片導演的初心。
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馮迪韡、謝申照工作室
來源:紀實人文頻道